(一)解读课程标准
国家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标准,即小学《品德与生活》、《品德与社会》和初中《思想品德》课程标准,是2011年修订发布的,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才提出来的,无疑二者之间存在"时间差",但事实上,2011版国家德育课程标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当充分的体现。仅以2011版德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为例来说明。小学《品德与生活》课程标准43条课程内容中,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7条,占比16%,涉及"爱国、敬业、友善"三个范畴⑴;《品德与社会》课程标准50条课程内容中,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25条,占比50%,涉及全部12个范畴[2];初中《思想品德》课程标准54条课程内容中,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33条,占比61%,覆盖了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[3]。
之所以如此,主要原因有二。一是因为在研制德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,就十分注意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党的十六大精神(当时的表述是"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"作指导,注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的要求。二是因为德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生活逻辑,即根据学生面对的主要关系(儿童与自我、儿童与国家和社会、儿童与自然等)和不断扩大的生活场景(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家乡、祖国、世界)来建构课程内容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关系和主要场景,具体化为这些关系和场景中的学习、交往、生活和实践,因此二者是高度一致的。
(二)建构教材框架
国家义务教育德育教材,即《品德与生活》、《品德与社会》和《思想品德》,涵盖小学、初中两个学段、九个年级,计18册教材,每册四个单元,共有72个单元,每个单元又有数量不等的课题,课题下面又分二到三个不等的框题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进教材"的第二步,从教材设计来讲,就是要进人三级教材框架,融人单元主题、课题和框题。因此,在建构全套德育教材的三级框架时,就要清晰地勾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图谱",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材中"全覆盖"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,应该也必须在教材中得到完整体现,不能顾此失彼。
然而,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之中的,年龄阶段不同,认知水平、生活经验、生活需要、行动能力也不同;而且,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高度抽象,内涵丰富,有自己的逻辑层次,有不同的维度,难以在一个有限的主题完成所有层次的价值观教育。因而,"全覆盖"不等于面面俱到,不必也不可能每个主题都同时体现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。"全覆盖,无遗漏"是对18本德育教材的整体系统而言的。而在不同的学段、年级、教材以及三级主题,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各有侧重,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发展而"螺旋上升"。举例来讲,《品德与生活》、《品德与社会》和《思想品德》教材都有诚信教育的内容,但是,《品德与生活》重在告诉学生"要诚实,不撒谎,做个诚实的好孩子"。《品德与社会》既讲诚实的美德,也讲言而有信,坚守信义,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岗位承诺、商业信誉和政府承诺。《思想品德》不再停留于展示生活中的诚信现象和讲述历史上的美德故事,而是要全面准确地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;揭示的道德行为更加复杂,追求的道德境界更高,超越了"讲诚信有好处,不讲诚信有害"的功利道德,上升到诚信乃"为人之本",它是一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体现,彰显着人的高贵和尊严。
这样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教材的三级主题框架,就是要形成整体无遗漏,具体有重点,由低到高螺旋递进,不同主题内容有层次差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图谱"。
(三)组织教材呈现
概观德育教材的呈现方式,大体有三种:第一是绘本,主要以漫画图片来呈现,配以少量文字,它适合低年段小学生;第二种是话本,即美德故事书,教材由一个又一个美德故事所构成;第三种是教本,即主要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准备的知识化教材。核心价值观"进教材"以何种方式来组织呈现呢?
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文本表达,表达工具主要是文字与图片。《品德与生活》以图画为主,《品德与社会》逐步加大文字比重,到了小学高年段过渡到文字为主,《思想品德》主要是文字呈现,图片起辅助作用。除此之外,新课改中,我国德育教材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定的"留白",给学生留下了自己创作的空间,教材成为学生成长的纪录册,从而扩展了教材的功能。
尽管德育教材的表达工具是有限的,形式也是静态的,但是,其取材广泛(包括生活事件、美德故事、格言警句、理论知识、社会常识等),主题多样(综合个人品德、社会公德、心理健康、国家认同、传统文化、法治精神、公民意识等),内容丰富(既有事实、知识的陈述,也有情感、态度的表达,还有活动场景、活动过程的展示,以及矛盾冲突的揭示和技能方法的训练等)。那么,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进路来组织材料、表达主题、呈现内容呢?
价值观的学与教,不同于知识、技能的学与教,很难以直接的方式(如口授和训练)加以教授[4],必须诉诸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理性认同。因而真正有效的价值观教育,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,鼓励学生独立思考,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,并在生活实践中验证和巩固。因此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进教材"的组织呈现方式由如下四步构成:第一步,经验导人,设置情景或活动,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;第二步,聚焦主题,陈述由知识点支撑的观点、原则;第三步,展开分析,深人分析冲突、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与原因,或者陈述更为普遍的通则;第四步,方法指导,提供学生行动指南或者安排拓展活动。当然,因为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具体主题内容的差异,四个部分的程度和份额也不同。《品德与生活》主要是呈现生活场景(第一步),提出简单的行为要求(第二步),指导具体的行动;《品德与社会》则在前两步的基础上,深人揭示生活冲突,分析问题原因,提出解决对策(第三步);《思想品德》不仅完整地包含了四步,而且知识的陈述更系统、严谨,冲突分析更深刻复杂,能力拓展要求也更高。
三"进教材"要遵循价值观形成和价值观教育规律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进教材",既要避免简单庸俗政治化的固疾,又要克服知识化的弊端,就必须遵循价值观形成和价值观教育的复杂规律。
|